🌍【坐月文化系列|歐洲篇】

「坐月」唔止係亞洲文化,歐洲媽媽一樣重視產後修復,只係方式唔同、語言唔同,但關心一樣深。

🇫🇷 法國媽媽產後會接受盆底肌復健課程,由政府資助,幫助修復核心肌群、預防長期傷害。坐月唔止係休息,仲包括身體功能重建,令媽媽可以更安心回到生活節奏。

🇳🇱 荷蘭有「kraamzorg」制度,陪月服務由專人每日上門照顧媽媽與初生嬰兒,教餵奶、幫清潔、處理情緒。唔止係照顧,仲係教育與陪伴,讓媽媽唔會感到孤單。

🇬🇧 英國媽媽產後會獲得助產士定期探訪,關注傷口癒合、情緒狀況與育兒支援。即使冇傳統禁忌,媽媽仍然被視為需要特別照顧的人。

🇩🇪 德國媽媽享有長達一年育嬰假,政府鼓勵父母共同分擔照顧責任,讓媽媽真正休息。唔止係「唔做嘢」,而係有空間、有制度、有尊重。

🇸🇪 瑞典媽媽產後有心理諮詢、社區支援、彈性工作安排,坐月唔止係身體修復,更係整個生活節奏的調整。媽媽唔需要獨自面對,而係有社會幫手。

歐洲坐月文化強調「制度支援+家庭分工」,唔一定有湯水禁忌,但有空間、有照顧、有理解。

唔同文化,同一目的:媽媽值得被好好照顧 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