🪷【養生之道,在於識時:一場生命的哲學對話】

「因時制宜」出自《淮南子.氾論》:「器械者,因時變而制宜適也。」古人用這句話說明制度與工具應隨時勢而變,而在養生領域,它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~~懂得「時」,才能真正懂得如何養。

在中醫的世界裡,「時」不只是日曆上的春夏秋冬,而是一種多層次的感知。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是自然的節奏,也是人體的節律。春天宜疏肝理氣,夏天宜清心養陽,秋天宜潤肺養陰,冬天則宜溫補藏精。這些原則看似簡單,卻蘊含著對「時」的深刻理解~~順應節氣,才能讓身體與自然和諧共處。

但「時」不止於季節,更包括晝夜的陰陽變化。中醫講「陽主日、陰主夜」,人體的氣血在一天中循環於不同經絡,對應不同臟腑的旺盛時段。子午流注理論指出,凌晨肺經當令,適合深呼吸;中午心經當令,宜靜養心神。懂得這些節律,便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合宜的調整~~早起不急躁,夜晚不過勞,讓身體在自然節奏中安穩運行。

更深一層,「時」也指人生的階段與身心的狀態。中醫認為女性七年一變,男性八年一變,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理需求與心理節奏。產後是「虛寒之時」,宜溫補、忌寒涼;更年期則是陰陽轉化之際,需養陰潛陽、安定情志。養生若不考慮這些「時」,便容易落入一味補養或盲目禁忌的誤區。

而對於移居海外的人來說,「時」的意義又多了一層。從東方遷居西方,從亞熱帶來到寒帶,從濕潤的南方搬到乾燥的北方,氣候、飲食、作息、文化節奏都發生了劇烈變化。這些「地方之變」,其實也是「時」的一種。若仍照搬原居地的養生方式,可能會水土不服,甚至適得其反。唯有理解當地的天氣、食材、生活節奏,並結合自身體質與生活狀態,才能真正做到「制宜」~~在異地也能養出自己的節奏與安穩。

所以,養生之道,在於識時。識節氣、識晝夜、識身心、識環境,才能在變化中找到節奏,在節奏中找到安定。這不只是保健的技巧,更是一場與天地、與身心、與生活對話的哲學。真正的養生,是在每一個當下,做出最合宜的選擇,讓身心順勢而行,安穩而自在。